闵峻英
- 教授
- 教师英文名称: Junying Min
- 教师拼音名称: minjunying
- 职务: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
- 学历: 博士研究生毕业
- 学位: 工学博士学位
- 毕业院校: 同济大学
- 学科: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
机械工程
机械
- 2024-01-01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“小米青年学者”
- 2017-05-01曾获荣誉当选: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
- 2014-04-01曾获荣誉当选: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
- 2023-05-01曾获荣誉当选: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
- 2023-05-01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
- 2022-05-01曾获荣誉当选: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
- 2022-05-01曾获荣誉当选: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
- 2022-09-01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
- 2021-04-25曾获荣誉当选: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
- 2021-06-29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•师德标兵
- 2021-12-01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
- 2021-12-01曾获荣誉当选: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
- 2021-09-01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
- 2020-12-01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(团队主导师之一)
- 2020-10-01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优秀班主任
- 2018-09-01曾获荣誉当选: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
- 2015-12-01曾获荣誉当选: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(优秀博士学位论文)
- 2014-12-01曾获荣誉当选: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
开通时间:..
最后更新时间:..
个人简介
同济大学长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现任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、中德先进制造中心主任。2017年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。获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、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;德国洪堡学者、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夏威夷大学博士后、美国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访问科学家;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/理事/专家、多个国内外期刊客座主编/编委。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(项目首席科学家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际合作项目、校企合作项目等40多项,至今在IJP、JMPT、IJM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90多篇;授权发明专利20多件;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50多次。
(论文发表见https://scholar.google.com/citations?user=JW-vjv0AAAAJ&hl=zh-CN)
教育经历
[1]
2011.1 -- 2011.7
美国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
 访问学者(博士生联合培养研究)
[2]
2007.9 -- 2012.12
同济大学
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
 博士研究生毕业
 工学博士学位
[3]
2003.9 -- 2007.6
同济大学
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
 大学本科毕业
 工学学士学位
工作经历
[1]
2017.6 -- 至今
同济大学
[2]
2017.3 -- 2017.6
同济大学高研院
[3]
2015.1 -- 2017.2
德国波鸿鲁尔大学
洪堡学者(博士后)
[4]
2013.8 -- 2014.12
美国密歇根大学
博士后
[5]
2013.5 -- 2014.12
美国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
轻量化制造
兼职访问学者
[6]
2013.3 -- 2013.8
美国夏威夷大学
博士后
社会兼职
[1]
2017.12 -- 至今
中国汽车轻量化创新技术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/理事/专家委员
[2]
2017.12 -- 至今
Automotive Innovation国际期刊编委/客座主编
[3]
2021.8 -- 至今
Advances in Industrial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国际期刊编委、中国机械工程、塑性工程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
[4]
2016.7 -- 至今
多个国际会议组委会、科学委员会成员
[5]
2014.1 -- 至今
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,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,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, Materials & Design等20余种SCI国际期刊及多个先进制造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评审专家。
团队成员
团队名称:轻量化制造研究团队
团队介绍:团队由林建平和闵峻英教授领衔,在轻量化成形制造等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150多项。团队导师经10多年探索形成了学风严谨、制度明确、文化丰富的良好导学氛围,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指引200多名毕业学生把“论文”写满祖国大地。
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/二等奖、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/二等奖、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、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,获省部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次。团队拥有国家级青年人才1名,上海市领军人才(海外)3名,德国洪堡学者2名,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2名,2名博士后(含1名上海市超博),以及五十多名博士/硕士研究生。